2808万辆
2018年,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2808万辆
全球第一
2009年起,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
2月27日下午,连日阴雨的上海迎来久违的晴天。临港产业区两港西大道南侧的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里,砰砰的打桩声此起彼伏。数十台打桩机、挖掘机、自卸车在墨绿色围挡里紧张地进行桩基基础施工,西侧小河边一座高耸的铁塔旁,十多位电力工人正在实施220千伏超高压输电项目线路架设作业……
热火朝天,紧锣密鼓。这座总投资达500亿元、规划年产能50万台的整车工厂,1月7日开工,计划7月完工、年底投产。按照惯例,一座同等规模的整车厂从奠基到落成,最少也要18个月!
同样堪称神速的还有项目的落地:作为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,上海特斯拉从2018年7月签订协议,到2019年1月破土动工,仅仅5个多月。
“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办事效率令人印象深刻,很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的全部程序。这得益于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,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力。”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表示。
扩大开放
提升跨国车企在华投资热情
上海特斯拉只是汽车行业新一轮开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。
2018年,汽车产业开放提速:从4月宣布有步骤地取消外资股比限制,到5月关税下调,到7月特斯拉独资建厂协议签订,再到10月华晨宝马首例合资股比破冰……短短6个月,中国扩大开放言出必行的决心让全世界看在眼里,更激发了跨国车企看好中国市场、加大投资的热情。
2018年10月11日,华晨宝马沈阳铁西新厂区开工。根据宝马与华晨达成的未来股比调整和合作计划协议,宝马将增资30亿欧元,在3到5年内将华晨宝马的年产能增加到65万台。
“华晨和宝马合资合作15年来,已累计投资超过520亿元,在沈阳打造了总产值2000亿元的高档乘用车制造基地。”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说,华晨宝马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.8万个直接工作岗位,2017年纳税超过240亿元。此次股比调整和深化合作协议的签署,是华晨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举措,也是华晨集团全面深化改革、激发内在活力的良好契机。
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,1994年,允许外国汽车公司以持股不超过50%的比例在华成立合资企业的政策出台,吸引了几乎所有跨国车企进入中国,推动中国于2009年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。2018年,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2808万辆,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。
新一轮扩大开放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更多、更深入的合资合作机会。
——4月,日本爱信精机先后与一汽、吉利、传祺签署自动变速器合资协议。
——6月,德国大众集团将其持有的上汽大众股份中的1%,转给奥迪股份有限公司,标志着上汽奥迪项目得到实质性推进。
——7月,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就成立“光束汽车”新合资企业签署协议,双方将合资生产MINI电动车。
深化合作
促动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创新大潮
汽车行业扩大开放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,也促动跨国公司加速融入中国的创新大潮。
2018年10月24日,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(新业务)有限公司宣布,双方将在华组建出行服务合资公司。两个月后,宝马成为第一个获得网约车运营牌照的跨国车企。今年2月28日,大众汽车与滴滴合资拓展移动出行服务。
加大移动出行领域的投资,是当前跨国车企在华新技术、新模式探索的重点之一。另一个火热的领域是自动驾驶。
去年5月,宝马集团第一个获得在上海进行自动驾驶实路测试的牌照。紧接着,戴姆勒集团拿到了在北京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牌照,并与百度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。
在电动化领域,增强与中国伙伴的合作,也成为一种趋势。2018年7月,宁德时代宣布将在德国建设动力电池工厂。此前,宝马集团与其签订了意向采购额高达40亿欧元的长期合作协议,其中15亿欧元在德国。宝马是宁德时代创立初期在中国的第一个客户,将来也会是宁德时代在国外的第一个客户。
开放政策还让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规划全球产能布局。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解释说,在50对50股比架构下,跨国企业对于把中国当做主销产品的全球供应基地,还存在顾虑。股比放开后,这些顾虑烟消云散,中国制造业和供应链的优势,尤其是在5G、车联网、新能源、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和市场潜力方面,将吸引更多的跨国车企实施“中国造、为世界”。
“未来,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一辆宝马iX3纯电动汽车,都一定是‘中国制造’。”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说,中国将成为宝马全球生产基地,向世界其他市场出口汽车。
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:“中国正在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,尤其是在数字化领域。我们正在中国市场上加大研发投入,努力实现‘在中国、为世界’的愿景。”
从大到强
推动中国品牌做大做强
股比放开,同样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新起点。
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,这项政策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自我觉醒、自我奋斗,有利于中国品牌汽车提高竞争力和研发水平,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,不断提高市场份额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,到2022年乘用车外资股比最终放开后,中国车企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。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,尽快掌握核心技术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是中国车企的不二之选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变强的必经之路。
抓住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转型的机遇,做大做强中国品牌,一批企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2018年,在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,中国品牌领头羊吉利汽车完成销量150万辆,同比增长20%;上汽、广汽自主品牌销量分别为70.2万辆和53.5万辆,同此增长34.5%和5.23%;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22.7万辆,同比增长108%,并连续4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。
中国品牌车企品牌高端化的尝试也取得初步成功。吉利汽车旗下高端品牌领克,上市第一个完整年度就实现销售12万辆;长城汽车推出的豪华SUV品牌WEY,2018年全年总销量达到13.95万辆,同比增长61.4%;一汽提出了“集团总部直接运营红旗品牌、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红旗品牌”的战略部署,以“中国第一、世界著名”的“新高尚品牌”为品牌愿景的红旗,当年销量突破3万辆,超额完成目标。
在国际化道路上,中国品牌车企亦纷纷落子。吉利收购戴姆勒9.69%的股权,由此成为戴姆勒公司第一大股东;2017年前收购的马来西亚宝腾汽车重组顺利,第一款从吉利导入的产品已上市销售。广汽传祺国际化战略进入落地阶段,2020年第一款产品将在美国上市。2020年,吉利领克将在欧洲市场销售。长城则宣布WEY品牌2021年进军欧美市场。
“股比放开的确会加大中国品牌成长的压力,但压力也会成为动力,推动中国品牌做大做强。”普华永道思略特全球合伙人、中国区副总裁彭波说。
《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03月15日 05版)